有没有发现 有时候明明很用心教育孩子 效果却不如人意 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 而是我们的方法需要一点点调整
之前我也总爱用“命令式”语气 比如“快去写作业”“不准玩手机” 结果孩子反而更拖拉 后来试着换了一种方式 把“快去”换成“我们一起” 把“不准”换成“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” 没想到孩子慢慢变得主动了 甚至还会自己规划时间
2025年06月12日
有没有发现 有时候明明很用心教育孩子 效果却不如人意 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 而是我们的方法需要一点点调整
之前我也总爱用“命令式”语气 比如“快去写作业”“不准玩手机” 结果孩子反而更拖拉 后来试着换了一种方式 把“快去”换成“我们一起” 把“不准”换成“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” 没想到孩子慢慢变得主动了 甚至还会自己规划时间
2025年06月12日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孩子被爸爸或奶奶带时乖巧如天使,可你一进门,瞬间化身“小恶魔”?不是无理哭闹,就是黏成“人形挂件”,旁人总打趣:“孩子啊,专挑妈妈折腾!”
其实,这“折腾”背后藏着信任的密码。
心理学有个温暖概念:孩子视妈妈为最安全的“充电器”。在外人面前他们需努力乖巧,小心翼翼;可一旦确认妈妈在旁,紧绷的弦立刻松弛——就像可可,爸爸陪玩时独立专注,一见我推门,小嘴一撇就扑来哭诉委屈,仿佛积蓄整天的情绪阀门轰然打开。
2025年06月12日
在我们传统家庭理念里,妈妈似乎被赋予了无限责任,成为永远“在线”的守护者。人们习惯了向妈妈索取关怀,却常常忽略她同样是有血有肉、会疲惫会委屈的普通人。事实上,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流动应当是双向的,孩子也需要学会体贴妈妈,给予温暖的关怀。
在生活中,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。很多孩子把妈妈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:早上很早妈妈把早餐摆上桌,孩子就嫌不合口味,脏衣服随手一扔等着妈妈清洗,遇到不顺心就冲妈妈发火。我曾听过邻居家的小女孩,因为妈妈加班晚归没做晚饭,便哭闹着指责妈妈“不关心自己”,却丝毫没注意到妈妈拖着疲惫的身躯,眼里满是愧疚与劳累。这种单向的情感需求,不仅加重了妈妈的负担,也让亲子关系失衡。
2025年06月12日
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,很多孩子会表现出特别黏妈妈的现象。这其实是孩子情感需求的一种体现,妈妈若能做好以下三点,就能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
给予高质量陪伴
专注互动
2025年06月12日
孩子突然不叫妈妈改叫妈,多少当妈的夜里偷偷抹眼泪!
最近好多宝妈扎堆抱怨,说孩子一张嘴“妈”字蹦出来,听着跟陌生人似的。以前追着屁股喊“妈妈抱抱”的小奶娃,怎么突然就跟自己生分了?
这事放谁身上都得犯嘀咕。楼下王姐就哭诉说,自家闺女上初中后,叫“妈”的时候眼皮都不抬,跟完成任务似的。
有天她故意逗孩子:“咋不叫妈妈了?”闺女翻个白眼:“妈你能不能别这么肉麻。”王姐当场就酸了,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养的闺女,咋说变脸就变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