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姓李,因为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习惯,即使她成为了最尊贵的女人,却也没能在史书中留下名字。
这个姓李的姑娘,因为家贫,从小便被父亲送到裕王府做了婢女。温柔美貌的她,得到了裕王的喜爱,从婢女变成了侍妾,为裕王生下了两个儿子,一个女儿;后来,裕王成了隆庆皇帝,她变成了李贵妃;再后来,隆庆皇帝驾崩,她的儿子成了万历皇帝,她又变成了李太后。这时,她只有二十八岁,她的皇帝儿子只有十岁。
孤儿寡母,在普通人家,生理家计尚且为难,何况是面对万里江山,更何况是面对一片百病丛生、疲弱不堪的万里江山!年轻的母亲,携着稚龄儿子的小手登辇进殿,将那娇小的身子送上宽大的龙椅,该是何等的心酸、茫然和无助?
然而,李太后却不是只会哭天怨地的寻常女子,她以过人的智慧和胆魄,罢免了内阁首辅高拱,将张居正委为首辅,让他总揽军国大事,成了帝国的实际操控者。在李太后的倾力支持下,张居正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,内行一条鞭法,改善经济,外用名将练兵,巩固边防,为奄奄一息的明王朝注入了新的生机,也让自己跻身于千古“名相”的行列。
李太后毫不掩饰的青睐和支持,使得她和张居正的关系成了敏感的话题。明史记载:张居正 “颀面秀眉目、勇敢任事、豪杰自许、颖敏绝伦”,这样一个才貌俱佳的内阁首辅与年轻美貌的太后之间,除了政治联盟,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瓜葛?尤其,李太后那么放心地对他全心相托,言听计从,难道就不担心他培植势力,位高权重成了曹操,反过来欺凌她们孤儿寡母?确然令人疑惑,不怪乎民间、野史会有“宰相卧龙床”的猜测。只是,这似有似无的感情,至今也只是事出有因、查无实据罢了。
其实,感情有没有,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。但是,暧昧不明的关系,却是不大可能的。宫禁森严的明朝,不比豪放的大唐,可以容许公公纳儿媳,儿子娶“姨娘”;也不比风俗蛮荒的满清,可以“大礼躬逢太后婚”。如果他们果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,只怕早已被政敌揪住不放,招来灭顶之灾了。
那么,他们之间,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?
李太后很像《红楼梦》中的薛宝钗,稳重典雅,有着冷静的头脑和玲珑的心智。这样的人,总是能用理智主导行动,总是会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做出正确、恰当的选择。当她发现了张居正这样一个值得她倾慕、敬爱的人,她会在寄托感情的同时,很聪明地为自己设定一个尺度,就像宝钗可以把自己对宝玉的感情,克制在礼法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。她很清楚,她和他就像是站在两个悬崖上,中间是一道万丈深渊,迈出一步,虽然可以握住他的手,却会马上跌入谷底,万劫不复,于是,她选择了停步凝望。他们知道彼此在想什么,却心照不宣,无须多言,用一种只有他们才懂的眼神对望,用一种只有他们才懂的语言交流,用一种只有他们才懂的微笑相互体贴。多少话语,多少惆怅,多少慨叹,多少无奈,都化为彼此温馨的扶助、默契的配合。这“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”的含蓄,比起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的誓言,反而更加缠绵动人。
记得一篇文章里,曾遗憾地埋怨李太后不敢效仿辽国萧太后下嫁韩德让,给张居正一个更高的身份,导致了张居正死后改革成果的丧失殆尽,明朝的迅速衰败。这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,如果李太后果真狠心弃弱子社稷于不顾,像琼瑶小说中疯狂自私的男女一样,敢于“让爱做主”,为这段感情争取一个结果,在礼教、国体的凌迟下,张居正只会死得更早更惨,哪里还会有一展身手的机会?李太后也会悬挂在三尺白绫下,或者饮下一杯鸩酒,被宣称“暴病而亡”。这样的结局,又于谁有益呢?
所以,李太后用她的选择告诉人们:理智和责任比感情更重要。人,应该担负起肩上的责任,永远不要向当世的道德准则挑战,不该抓住的时候,就聪明的松开手,反而会得到更多。
在这样的放弃中,李太后拥有了儿子的敬重,臣民的拜服,同时,也拥有了一个永远不会失去的知己。依托一份纯美的情感,她完成了一个人对一个时代的贡献,一个时代对一个王朝的贡献,一个王朝对一段历史的贡献!
《夜狼文史工作室》特约撰稿人:兰因/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