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宇阁

海量小说免费推荐,热门小说网址导航一站式阅读平台

孙可望降清送地图,吴三桂领命征云贵,帝王心术藏在3句叮嘱里

1657年的紫禁城,顺治帝正对着西南地图愁得睡不着觉。自打清军入关以来,南明残余势力像打不死的小强——李定国在云南撑着永历政权,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搞突袭,清军双线作战疲于奔命。尤其是云贵一带,山高路险,明军部署像谜一样,八旗兵几次征讨都损兵折将。就在顺治快要没辙时,一道捷报从湖南传来:南明“秦王”孙可望,带着全套明军军事部署图,主动投降了!

这消息像一剂强心针,把顺治从愁云里拽了出来。孙可望可不是一般人,他是张献忠的旧部,后来跟着永历帝封王,手里握着南明一半的兵权,对云贵的关隘、粮草、兵力分布门儿清。他一投降,不仅让清军摸清了明军的“底牌”,更让永历政权内部彻底分裂——原本和孙可望不和的李定国,这下成了孤家寡人,南明的抗清防线瞬间出现大漏洞。顺治拿着孙可望献的地图,连夜召集群臣开会,拍板决定:趁势进军云贵,一举消灭永历政权!

要打这仗,得选个靠谱的统帅。顺治翻来覆去琢磨,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吴三桂身上。吴三桂当时刚平定陕西,手里有一支能打硬仗的“关宁军”,而且他熟悉南方地形,对付明军有经验。顺治直接下旨,封吴三桂为“平西大将军”,让他牵头,和固山额真赵布泰、宗室罗托兵分三路,从四川、湖南、广西合围云贵。

出兵前,顺治特意把吴三桂叫到宫里,单独叮嘱了半天。这一番话,把帝王心术藏得明明白白,句句都透着“放权”又“控局”的智慧。

第一句是“遇事要和其他将领商议,千万别轻敌”。顺治知道吴三桂骄傲,当年山海关一战打退李自成后,他就有点目中无人。这次对手是李定国——明军里少有的能打将领,曾在桂林、衡阳连败清军,还杀了定南王孔有德、敬谨亲王尼堪。顺治怕吴三桂脑子一热孤军深入,特意提醒他“抱团作战”,既防他轻敌冒进,也借其他将领牵制他,免得他手握重兵后失控。

第二句更耐人寻味:“这一仗最主要的任务是安民,能不杀人就不杀人”。这话听着像“仁政”,实则是顺治的精明算计。云贵百姓跟着南明抗清多年,对清军本就有敌意。如果清军一路烧杀抢掠,只会把百姓逼得跟明军一条心,到时候就算占了地盘,也得天天面对游击战。顺治要的是“彻底平定”,不是“暂时占领”,所以让吴三桂“安民”,本质是让他用“软手段”瓦解明军的群众基础,比硬打硬杀管用得多。

第三句则是“给足自由,不必事事汇报,可按情况自行决定”。这招叫“用人不疑”,实则是“责任捆绑”。云贵离北京几千里,军情瞬息万变,要是事事请示,等圣旨到了,黄花菜都凉了。顺治放权给吴三桂,让他能灵活应对战事,但同时也意味着:打赢了,功劳是朝廷的;打输了,责任全在吴三桂。这种“放权式施压”,比天天催促进军管用,逼着吴三桂必须卯足劲打赢。

吴三桂把这三句话记在心里,带着大军出发了。有孙可望给的“地图buff”,又有顺治的“授权加持”,清军这一路打得顺风顺水。吴三桂从四川入滇,避开明军的重兵把守,专挑小路突袭;赵布泰从广西翻山越岭,直插贵州腹地;罗托则在湖南牵制明军主力。三路大军像三张网,慢慢把永历帝和李定国困在了云南。

明军这边早就乱了阵脚。孙可望投降后,军心涣散,不少将领见清军势大,直接开城投降。李定国虽然拼死抵抗,在磨盘山设下埋伏,想伏击吴三桂,可因为内奸告密,计划败露,明军损失惨重。1659年,吴三桂率军攻入昆明,永历帝带着少数亲信逃往缅甸,南明在云贵的根据地彻底失守。

消息传到北京,顺治高兴得直接下旨,嘉奖吴三桂“剿寇有功”,还赏了他不少金银绸缎。可顺治没忘了敲打吴三桂——他特意让人传话说,虽然打了胜仗,但“安民”的事不能松,要好好安抚云贵百姓,别让他们再起来反抗。吴三桂心里清楚,顺治这是既用他,又防他,可他也没办法,只能乖乖照办。

这场云贵之战,顺治把“帝王心术”玩到了极致:用孙可望的“降”破局,借吴三桂的“勇”打仗,靠三句“叮嘱”控局。既消灭了南明的主力,又稳住了西南局势,还顺便给吴三桂套上了“责任枷锁”。可惜顺治没料到,他当年放出去的“权”,后来会变成吴三桂手里的“反骨”——几十年后,正是这个他信任的平西大将军,在云南举起了“反清复明”的大旗,掀起了“三藩之乱”,让清朝又陷入了一场大动荡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在1659年那个时候,顺治的这波操作确实堪称“神来之笔”。孙可望的投降是“天时”,吴三桂的善战是“人和”,而顺治的精准布局,则是把这两样优势用到极致的“地利”。这场仗打完,清朝才算真正稳住了江山,为后来的“康乾盛世”打下了基础。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