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个:拓永刚,很多人看到拓永刚第一眼就不喜欢人家,连一直很精明的成才都对拓永刚十分不喜欢,人家是骄傲了点,可人家有骄傲的资本,他可是空军空降兵的排长中尉,并且还能掌握十几种武器的射击,就冲这一点,成才和许三多,撑死了也就是八一杠和狙击枪,手枪什么都未必能掌握,足以说明拓永刚的能力了。
第五个:吴哲,很多人觉得吴哲在剧中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成绩,可你忘了,吴哲能够通过A大队的考核,还能被眼光最挑的袁朗注意到,足见吴哲的基本功是没啥问题的,更何况吴哲只比成才大几个月,可人家的军衔就已经是少校,并且还是光电学和外语的双硕士,请问,这个组合面前,吴哲就是王炸级的人物了。
把这两段话甩到桌上,相当于直接掀了观众的老底:原来我们当年都被镜头骗了,以为主角光环只在许三多身上,其实真正的大佬一直低调站在后排。拓永刚一出场就怼天怼地,观众本能地反感,却没注意到他肩章上的伞徽代表什么——空降兵每年淘汰率超过六成,能在里面当排长,等于从血海里再筛一遍。十几种武器不是背型号,是拆到零件再盲装,蒙眼打靶九十环以上,这种成绩在普通连队能吹十年,在他那儿只是日常打卡。成才看不起他,可成才的狙击枪在真正的敌后战场只能算标配,一旦飞机把人和装备撒到陌生区域,手枪、冲锋枪、机枪、火箭筒、甚至高射机枪都要拿起来就能打,不会用就是死。拓永刚的傲气不是没道理,那是用命换来的底气。
吴哲更狠。观众只记得他文质彬彬,没注意他肩上的少校星比高城亮得还早。部队里三十岁前的少校比熊猫稀少,光电加外语双硕士更是直接对标未来战场。光电学干什么?夜里找无人机、给激光制导点眼睛;外语干什么?抓俘虏、读情报、直接操作北约装备。A大队选人是去撒钱、抢人、砸资源,袁朗那种眼神能盯上他,等于提前盖章:这人以后是指挥员的苗子。观众以为吴哲只是陪衬,其实剧本早把他放在下一盘大棋里,只是没拍给你看。
高城被很多人当成热血连长,其实他的真正价值在失败里。演习被老A打成筛子,他硬是用坦克和步兵混编顶了四十八小时,把一支传统装甲部队玩出特种作战的韧性。换成别人,早被电子压制吓得原地转圈,他却能把电台关掉,用旗语、用烟火、用坦克当固定炮台,一条一条地啃对方小队。702团后来整编成合成旅,第一批留用的就有他,能把旧装备玩出新花样的人,在改革里永远吃香。观众只看到他摔帽子骂人,没看到他把残兵拢在一起还能反咬一口,这种本事在部队叫“再生战力”,是教科书里花钱都学不来的章节。
袁朗的冷是从骨头里渗出来的。缉毒那场戏,镜头只给到他扣扳机,其实真实版本更硬:三十七度高温,四天三夜没合眼,目标手里有雷管,他带三个人摸进村子,狗叫一声就全得死。最后那枪打出去,子弹穿过玻璃再穿过毒贩的眉心,玻璃渣子溅到脸上他都没眨眼。特种部队选军官,先看心跳,再看手稳不稳,袁朗两项数据全优,所以他能带老A。观众以为他只会损兵,其实他把人命算到小数点后两位,该牺牲的时候他第一个上,该撤退的时候他连伤员都不多抬一个,这种冷静是见过血才能长出来的。
铁路的名字听起来像后勤,干的事却能让整个集团军失眠。演习一开始,他就把电子干扰车开到红方眼皮底下,GPS失灵、电台串台、无人机像无头苍蝇,传统部队直接回到二战。702团那种重装铁流,最怕的就是看不见敌人,铁路用无人机把他们的坐标实时送回炮阵地,坦克还没发动,炮弹已经落在停车场。这不是魔法,是部队天天喊的信息化。铁路手里的装备只是冰山一角,真正厉害的是他把侦察、打击、评估做成一条流水线,十分钟内完成。观众只看到红方惨败,没看到背后是一个旅级单位在陪老A练刀,铁路就是那个磨刀石。
团长王庆瑞被忽略得最冤。演习打到一半,他已经被判“阵亡”,却能把指挥权交下去,让部队继续打,最后算成平局。部队里叫“指挥连续性”,高级军官死了,仗还能打,这才是真正的硬功夫。王庆瑞在装备落后、通信被压制、地形不利的条件下,把散兵收拢,用预备队反冲击,硬生生拖住老A的穿插。观众以为他只是个和稀泥的老好人,其实他把失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,保住骨干,保住番号,这种止损能力在真实战场能救几千条命。后来702团改编,他进院校当教员,专门讲“劣势怎么打”,教材里全是那次演习的血泪。
把六个人排成一张表,就能看到部队最缺的几种人:拓永刚是技术到牙齿的单兵,吴哲是学术加指挥的混血,高城是旧装备里榨出新战力的魔术师,袁朗是见过血的刀尖,铁路是信息化战争的工程师,王庆瑞是打不垮的底盘。观众当年追的是许三多的成长,镜头外的世界早告诉我们:士兵可以靠执拗变强,军官必须提前十年布局。今天再看,这六个人其实是六种出路,也是六种门槛。没背景、没学历、没技术,在部队里只能当分母;有其中一张牌,就能当骨干;几张牌一起抓,才是未来战场的主角。电视剧拍完了,真正的考试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