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宇阁

海量小说免费推荐,热门小说网址导航一站式阅读平台

初级:“需求很合理,为什么不做?”

在产品开发过程中,最常见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:需求看起来合理,但团队却迟迟不愿推进。是资源不够?技术难度太高?还是根本没理解背后的业务价值?对于初级产品经理来说,这类“合理但不落地”的需求,往往是认知与协作能力的试金石。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,拆解需求被搁置的常见原因,帮助你厘清判断逻辑、提升沟通效率,真正做到“让合理的需求有合理的归宿”。

坐在工位上,听着客户成功团队的同事第N次急切地催促:“这个需求非常合理,客户等着用,为什么就不能排期?”我只能深吸一口气,再次给出那个他们可能已经听腻了的回答:

我理解它的合理性,但对我们来说,‘重要’永远大于‘合理’。”

这是我十年产品生涯中,最深刻也最“得罪人”的一条体悟。现实从来不是一张清晰的价值排序表,而是一片混沌的战场。每一个需求背后都站着一位真实的用户、一个付费的客户,或是一个背负指标的销售。产品经理的工作,从来不是在“正确”与“错误”间选择,而是在“都重要”和“都合理”中,做出那个最不坏的决定

为什么永远没有“最优解”?

我负责的SaaS产品,其中一个子系统,过去三年我们拼尽全力解决了1986条需求。这个数字曾让我自豪。但打开需求池,待处理的数字是5286,并且还在以每周约10条的速度稳定增加。

更关键的是,经过分析,这其中超过90% 的需求都是“合理”的。它们并非异想天开,都源于真实的业务场景和痛点。但它们呈现出一个残酷的“长尾分布”:绝大多数需求都是极其个性化的,同类需求数量极少(1-3条),能汇聚成较大声量(超过10条)的凤毛麟角。

资源极度有限,而合理的需求无限。 这就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事实。完美的答案不存在,我们能做的,是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中,用手头有限的信息画出一张尽可能可靠的“价值地图”。

我的核心原则:重要 > 合理

那么,什么是“重要”?

“重要”不是一个客观标准,而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和战略选择。它关乎我们当下最需要什么,最想成为谁。它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所取舍,并坦然接受取舍带来的后果。

为了将“重要”这个模糊的概念落地,我将其分解为三个层次的价值判断,它们自上而下,像漏斗一样层层过滤需求:

  • 顶层:商业价值→我们公司要什么
  • 中间层:客户价值→买单的人要什么
  • 底层:用户价值→使用的人要什么

我用一个公式来概括这个综合价值:

B端产品价值 = 用户价值 + 客户价值 + 商业价值 – (情绪成本×3)

如果是C端产品,则去掉“客户价值”项。

这个公式里的“情绪成本”项的意思是,任何价值都会伴随相应的“情绪成本”(如改变习惯的抵触、方案不符预期的失望、内部推行的阻力),而这些成本会极大地消耗价值收益。

第一层决策:商业价值——活下去,并活得更好

商业价值是最高决策准则,它回答“我们公司现阶段究竟最需要什么”。对我们这家必须自负盈亏的SaaS企业而言,当前阶段的最高价值就是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健康增长,其核心指标就是年度经常性收入(ARR)。

因此,我的优先级判断会变得极其“功利”和直接:

第一优先级:是否阻塞续费或新签

案例:一家年费50万的大型制造客户,因系统无法处理其“三班倒+跨日加班”的复杂考勤逻辑,威胁不再续约。这个需求直接、严重阻塞ARR,优先级升至最高,立即成立专项小组解决。

第二优先级:是否直接带来付费

案例:有10家客户都提出需要更高级的BI分析报表。我们决定将其开发为付费插件,愿意付费的客户需求优先纳入开发,免费需求靠后。

第三优先级:是否来自我们的核心目标客群

案例:我们的根基是制造业,但也有连锁零售客户提出需求。一个来自制造业龙头(我们的标杆客户)的普遍需求,优先级会远高于连锁零售客户提出的同类需求。这是一种战略聚焦。

第四优先级:实现成本与预期收益是否匹配

案例:一个需求能带来10万潜在收入,但研发成本需要8人月;另一个需求可能只带来1万收入,但成本仅2周。后者优先级可能更高,因为它资金使用效率(ROI)更高。

商业价值的决策是残酷的,它无关对错,只关乎生存与发展。 有时为了通过认证拿下大单,我们会临时插队一个特殊需求;有时为了布局AI概念提升品牌影响力,我们也会投入资源做一些“看起来不划算”的前瞻性功能。这都是商业价值的体现。

第二层决策:客户价值——谁在买单,谁的声音就更大声

客户价值特指那些购买决策者(CEO、HRD)的诉求。遗憾的是,产品经理很少能直接听到他们的声音,他们的需求通常由用户(HR专员)代为转达。

  • 典型案例:“我们老板希望每月能看到分部门的人力成本分析报表,用于经营决策会。”
  • 反面案例:我曾经历过一次惨痛教训。一个千人员工规模的连锁客户,因产品无法生成其老板需要的“按周实时经营分析报表”,尽管一线用户觉得日常功能足够好用,最终客户还是选择了退费。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,忽略买单人的诉求,代价是致命的。

因此,我现在会特别留意需求描述中“老板说”、“领导要”等关键词,并将其权重调高。虽然评估方法与用户需求类似,但来源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优先级信号。

第三层决策:用户价值——杠杆效应,解决大多数人的核心痛点

这是产品经理最熟悉的领域,判断维度也最结构化。我使用一个公式来辅助决策,但它更像是一个思维框架,而非精确的计算器:

需求价值 = (影响客户数 × 影响用户数 × 使用频次 × 权重) + (需求阻塞度 × 权重) – (研发成本 × 权重) – (替代方案可行性 × 权重)

举个例子。

需求A(加班补贴自动计算)

  • 背景:10家客户提出,每家平均100人使用,每周会发生3次加班。
  • 痛点:目前需手动计算,易出错,耗时约0.5小时/次,阻塞度中等(满分1000)。
  • 研发成本:低(约5人日)
  • 价值估算:(10x100x3)x0.2+(500×0.6)-(200×0.2)=300+300-40=560;

需求B(跨日加班打卡处理)

  • 背景:5家客户提出,但都是核心制造业大客户,每家200人使用,每周1次。
  • 痛点:当前系统彻底无法处理,导致考勤记录混乱,每月需花费2天人工校正,阻塞度极高。
  • 研发成本:高(约15人日)
  • 价值估算:(10x200x1)x0.2+(700×0.6)-(700×0.2)=400+420-140=680;

从公式结果看,需求B优先于需求A,哪怕需求A影响客户数多,需求B影响客户数少,原因是:

  • 阻塞度更高:现有系统完全无法支持,属于“卡脖子”问题。
  • 客户质量高:全是必须保住的核心客户。
  • 替代方案成本高:每月2天的人工校正成本不可持续。

因此,在实际决策中,我会给“阻塞度”和“客户重要性”赋予更高的权重,最终很可能选择优先开发需求B。这个公式的价值在于强制我进行结构化思考,综合考虑各个维度,而不是仅凭“哪个需求喊得响”或“哪个更容易做”来直觉判断。

总结:在失衡中寻找平衡,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

回顾这十年,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:优先级排序是一场永恒的权衡

  • 你要在商业的理性与用户的人性之间权衡。
  • 你要在当下的危机与未来的投资之间权衡。
  • 你要在大多数人的便利与关键少数的生存之间权衡。

没有一次决策是完美的,每次选择都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合理需求的暂时放弃(即机会成本)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建立一套清晰的、一以贯之的决策框架,让每次取舍都尽可能方向正确、逻辑自洽

然后,坦诚地告诉你的用户、客户和同事:“是的,这个需求很合理,我记下了。但基于我们当前的阶段和目标,另一个需求更重要。这就是我们选择先做它的原因。”

接受不完美,并在不完美中坚定前行;接受不确定性,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答案——这或许就是产品经理的成年礼。

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【产品方法论集散地】,微信公众号:【产品方法论集散地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