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名字,小时候谁没听过几句?什么“四大美女”之一的貂蝉啊、“替父从军”的花木兰、“天生神力”的李元霸,还有包公案里那个千夫所指的渣男陈世美——一听这名字就想翻个白眼。但要说起来,这些人里头,有不少根本没在正经史书里留过名,甚至——打个比方,你翻遍三国志都找不到“貂蝉”俩字。可人家偏偏比很多正史人物还活在寻常百姓心里。怪不怪?有意思吧?
咱们先唠唠貂蝉的事。说三国,十个有九个会提到貂蝉,说她是王允的养女,为了铲除董卓,玩了一场“连环计”——把自己送进董宅,挑拨吕布和董卓,让老鼠咬猫猫打架,最后天下清净。可你真去翻《三国志》啊,《后汉书》啊,抱歉,没这个人。史书倒是提到吕布曾和董卓院里的一个侍女搞在一起,但人是谁,姓甚名谁,全是雾,根本没提。至于“貂蝉”这个名字,更是一点影儿也没有。
说起来,这名字还真是有点唐突。不知道是谁,或者是哪本杂剧,最早捧出了“貂蝉”这俩字,名字像小动物不说,还洋气——后来元杂剧里有人干脆叫她“任红昌”,当了山西的村姑,又当了政坛间谍,活脱一位三观很新的大女主。小说、戏曲一演,民间一传,这个本来没影儿的姑娘,一下子长出了眉目、风情,成了古典美人的标签,终有一日被列入“四大美女”。你品品,这几百年过去,可能村口的小丫头一眉清目秀,也会被夸一句“像貂蝉”。
可是到底是哪来的貂蝉?其实没人在乎。大家看戏图个乐呵,盼着那点爱恨情仇,顺便对古人艳羡两句,把英雄美人换个口味咀嚼一番。历史上这姑娘到底有没有被卷进权谋、有没有和大吕布谈过地下情,没人关心,大家心里都明白:好看、聪明、有点悲情,这就够了。
一样有趣的还有花木兰。每逢春节、国庆,有没有发现荧幕上总能播她的戏?人家大姑娘剪发披甲,替父出征,枪挑敌营。可是你问起她爹妈是谁?木兰真叫木兰吗?嘿,答案倒真难坐实。她最早出现在一首叫《木兰辞》的诗歌里,什么南北朝流传下来的。至于诗里写的,是不是事实经历,后人基本就搞不清了。等戏曲、小说一波波加工,花木兰就成了巾帼英雄,还配全了家里大小全员出场,花弧、花木莲、花雄……但要往正史里找,别说她的赫赫战功,连“花木兰”这仨字都难觅。
再说回来,戏台上那么多让人纠心的人物,有些根本天生就是给老百姓织出来的。比如那个被人人唾弃的陈世美,你一提他名字,脑海第一反应不是那句“抛妻弃子”?其实陈世美这样的人,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影。说穿了,世美不过是个服务于包公“威武正直”形象的衬托——为了把好人和坏人分得明明白白,方便观众掀起波澜。这个“渣男”形象越传越狠,最后连包公看着都眉头紧皱,为正义代言。
而包公身边时常出现的那个“八贤王”,更是戏班里一出好台词。这个王爷,说到底就是宋朝民间想象出来的官场贵人。戏里唱作俱佳,能呼风唤雨、支持包青天捉妖破案。然而,真看历史,宋朝的王爷们名字乱七八糟,赵德昭、赵德芳、赵德崇……一会儿变名,一会儿换身,怎么也拼不成戏台上的“八贤王”。不过大家盘算的不是历史真伪——重要的是,这个人顶着权威与公正,把百姓想说、不敢说的话都说了。这就叫文学满足受众心理,现实里不敢做,戏里替你实现。
要说武打戏里的“肌肉猛男”,那非李元霸莫属。谁家孩子小时候没在操场上挥舞扫把,嘴里学着“大锤八百斤,铁臂一撑当”?可惜原型李玄霸,是唐高祖的小儿子,英年早逝,没留下几个轶事,远不如小说里那么能打、能笑、能逞威风。是不是觉得有点落差?其实很正常——我们大多数时候喜欢的是故事,而不是索然无味的族谱。
再比如穆桂英,和杨家将故事牢牢绑在一起。正史上杨家将确有其人,抗辽三代,也有铁骨英雄名声。可穆桂英、杨宗保——你翻宋史去,连个影子也不见。这些名字、这些风骨,是一代代盼着女儿能出彩、能有担当的人写出来的。戏里穆桂英巾帼不让须眉,活成了大女主模板,现实里,多少女性也被这故事激励得挺直了腰杆。
现实生活里,谁又不想有个精神支柱?哪怕知道这都是传说,听多了,总觉得美人也罢,英雄也好,是从苦日子里生出来的盼头。戏曲小说扎了根,成了文化底色,咱们这些无聊的午后,吐槽、感慨、羡慕参杂着咀嚼。
再说回这些虚构人物摆出来的格局。别以为全是空中楼阁,他们每一步传奇,其实都贴在我们真实的皮肤上——爱美、好勇、求公道、敬忠诚。陈世美这样的反面人物,要的就是提醒你别做负心汉;八贤王、包公,要的就是大家一心盼着清官明吏、还坏蛋公道。
当然,别真信了戏台上的每句台词。文学嘛,是把人心的渴想揉进讲故事里。翻过正史看看,有时那些被夸到天上的名字,现实不过是沧海一粟。不管你多沉醉,终归得明白,戏曲让人乐呵,真实历史只能用证据说话。
可是呢,不可否认,我们习惯把英雄美人留在故事里,给自己添点浪漫幻想。家长带孩子看花木兰、穆桂英,不就图个“女子也能自强”?哪怕是虚构的,也足够当精神食粮。
这个时代,大家都活在忙乱和现实夹缝中,总需要一座出口,让我们喘口气。这些故事、这些人,正好填补了想象力的荒地。你说他们不存在吧,可他们每一缕气息,其实早已进了我们的词典,溶进文化血液。
最后我也是有点唏嘘。谁的人生不是在真假之间辗转?假如没有花木兰、貂蝉、穆桂英这些名字,我们的小时候,会不会少了不少做梦的乐趣?至于哪些是真的,哪些是杜撰的、戏说的,倒也不必太较真;重要的是,这些人物和故事,真的活在了我们的心里。而世事如棋,哪一位传奇,未尝不是我们的小小投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