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欧洲音乐史上,提起舒伯特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他被尊为歌曲之王,留给后人难以估量的音乐财富,光是艺术歌曲就有600多首。这位歌曲之王一生贫穷潦倒,只活到三十一岁便夭折了,但直到今天,他逝世将近二百年了,世界各地的人们仍然在唱着他的《魔王》、《鳟鱼》、《菩提树》、《小夜曲》、《野玫瑰》、《摇篮曲》等歌曲。
舒伯特很年轻的时候就走上音乐创作之路,并且一举成名。那时他才18岁,一天午后,他正在阅读歌德的叙事诗《魔王》,读着读着,忽然心情激荡,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创作欲望,于是伏案而作。一小时后,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《魔王》诞生了。这首著名的曲子立即震动了维也纳,从此,少年舒伯特成为了乐坛新秀。
舒柏特勤奋创作,除了为世界奉献了600多首歌曲外,他还创作了8部交响曲、一些重奏曲、奏鸣曲、即兴曲和其它音乐作品。在这些作品中,《摇篮曲》以其深情、优美,尤为世人所赞赏。但是谁能想到,《摇篮曲》的创作竟然充满传奇色彩呢。
当时,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常常饿着肚子苦度时日。有一天,舒伯特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头,天已经很晚了,他饥肠辘辘,身上却一分钱也没有,晚餐如何解决?他苦思冥想,却也想不出头绪来。在饥饿的驱使下,舒伯特顺着饭菜的香味本能地走进一家饭店坐了下来,可是他没有钱,怎么点菜吃饭?舒伯特苦苦等待着,渴望有熟人或者朋友进来,顺便帮自己解决晚餐问题。
苦坐良久,舒伯特的眼前并没有出现任何一张熟悉的面孔。他左顾右盼,饥饿感使他越来越感到失望。就在这时,他突然看见餐台上有张报纸,他取过来打算用阅读来驱逐腹中的饥饿。等他拿过报纸的瞬间,上面的一首小诗跃入眼帘,作曲家的本能立即驱使他将思绪转到诗歌的意境中去。他浮想联翩,乐思绵绵不绝,立即把这首诗谱成歌曲并写了出来。
舒伯特奇怪的举动引起饭店老板注意,他走过来问他需要什么帮助。这句话正中舒伯特的下怀,他想也没想,拿着新写就的乐曲说:“我把这首歌曲卖给你,你只要付给我今晚的餐费就可以啦。”
老板从舒伯特的衣着、脸色中早就察觉到他的境况,听他这么说,想到他在这里坐了许久,不如买下他的歌曲送个人情,将他打发走就完事了,于是痛快地说:“好吧,我用一份土豆烧牛肉买下你的歌曲,怎么样?”
舒伯特喜出望外,连忙答应。不一会,土豆烧牛肉端上来了,他狼吞虎咽,终于吃了顿饱饭。
音乐家用歌曲换晚餐的故事结束了。可是那首歌曲的命运却在不断变化着。多年之后,这首歌的手稿被送到巴黎拍卖,竟以四万法郎起价!
这就是著名的《摇篮曲》。这首歌自从问世以来,世界上便有数不清的母亲坐在摇篮边哼唱,它舒缓、亲切、深情的旋律,轻轻地呵护着婴儿入睡,让孩子拥抱着母爱的爱进入梦乡,做着天使般的梦。心理学家认为,婴儿在这种氛围中成长,必将长得更加健康聪明可爱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这首歌所产生的价值,应该是无价的,何止四万法郎!
舒伯特创作的《摇篮曲》陪伴着数以万计的婴幼儿成长,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观。那么,摇篮曲到底是种什么乐曲?它是否仅仅局限于催眠和婴儿入睡?
一般来说,摇篮曲又称催眠曲,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。后来,摇篮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,为众多作曲家所喜爱并进行了大量创作。在摇篮曲中,音乐形象具有温存、亲切、安宁的特点。曲调平静、徐缓、优美,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切的祝福,伴奏中往往还会模仿摇篮摆动的韵律,十分形象逼真。
摇篮曲除了为人声创作的声乐作品外,还有为各种乐器演奏而创作的器乐作品。在内容和规模上,器乐摇篮曲比声乐摇篮曲有了更多发展。而且,器乐摇篮曲不再局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,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,刻划宁静而富于诗意的一种精神境界,因而深入人心。比如肖邦的摇篮曲就是一首意境深远的钢琴音诗。在弹奏这首曲子时,演奏者的左手从头到尾不断反复一个稳定和弦和一个不稳定和弦,表现摇篮摆动的情景。而右手演奏的是一个乐句的不断变奏,全曲根据这一个乐句的旋律,用变奏的手法联绵不断地展开,与左手互相衬托,这样,整部曲子就由一声部单独演奏发展成为二声部重迭,由单纯、匀称的节奏发展为轻巧、动听的华彩旋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