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心灵旅行者
---
人到中年,最怕什么?不是没钱,也不是没人爱,而是那种无声的疲惫:一觉醒来,仿佛昨天只不过眨了下眼,又要重复打怪升级。地铁上,大家像沙丁鱼被挤成团,公交里的你刷着朋友圈,看着别人的风景,自己的日子却过得像默片——没有音效,只有喘气。
回家想歇口气?现实不答应。孩子作业堆得像小山,锅碗瓢盆奏起交响乐,父母叮咛一句顶五百条语音。你成了“情绪垃圾桶”,谁都能往你心里倒点“烦恼水”。天黑了,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十分钟,打开手机却忍不住叹气:“我的人生,是不是哪里按错键了?”
其实,累更多的是心。这一点,懂的人不用多说。很多中年人,外表光鲜,内心却破成筛子。明明有时候只想找个地方安静哭一下,却还得微笑着自嘲一句:“还不是没什么大不了。
俗话说,大人只是在用成年人的方式扛着童年的伤和眼前的难。“白天拼事业,晚上拼家务”,好像每一天都是在答一张永远也考不完的卷子。
但就是这样的我们,其实比谁都渴望,有一个精神的港湾。在外打拼,受了委屈、背了孤独,就想回家时有口热汤,有盏灯为自己亮着。有人问:“日子这么平凡,怎么才能不觉得辛苦?”答案其实很简单:给自己留一束光。哪怕夜再长,只要心里有一盏灯,世界就不全是黑暗。
村上春树曾说: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,自己不扬帆,没人帮你启航。”所以,中年之后,精神寄托就显得尤其重要。它可以是一杯清茶,一本翻旧的书,一段追了好多年的老歌,也可以是孩子一个软糯的“晚安”,还是窗外那只栖息的麻雀。
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美好,才是我们挺过枯燥、重新发光的理由。
别总在别人的期待里迷失自己。李宗盛唱过: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”别人三十而立,四十高飞,哪怕你现在还在爬坡,也不必妄自菲薄。幸福,从不长一个样子。有人在烟火味里找到安定,有人握着画笔画出彩虹,有人养花种草,分享生活的诗意。
你看,《请回答1988》里,那句“请一定要幸福啊”,多少曾让我们泛红了眼眶。别小看任何一场微小的慰藉,它会在你最累、最无助的时候,替你点亮那片灰色的心田。
还有朋友圈留言最多的那句话:“我已经很努力了,可为什么还这么苦?”其实大家都是差不多的。世间哪有绝对公平,你羡慕别人家孩子乖巧,别人又妒你夫妻和美。余华说:“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命里,孤独地过冬。”但咬咬牙,总能等来春天那一缕阳光。
精神寄托,有时候不是远方的大梦,而是身边的小确幸。爱好、信仰、家庭……无论你靠什么撑下去,都不要怀疑这份柔软的力量。正如鲁迅说: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和我有关。”你从不孤单,这世界上总有同频共振的人。
最后,送你一句温柔的话:
“愿你及时享受平淡生活的每个小惊喜;愿你坚强到无需依赖,却依然有人把你宠成孩子。”
如果今天你忙累了、委屈了、快撑不住了,不妨关掉手机,泡杯茶,看会儿喜欢的书。明天太阳还会升起,日子依旧要继续,而你,将会带着那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光亮,温暖地走下去。
——留言说说你的故事,或者你的小小寄托,也许下一个温暖的瞬间,就是属于你。
【点个在看,共勉吧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