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宇阁

海量小说免费推荐,热门小说网址导航一站式阅读平台

长假过后不想上班,学会4种方法,帮你快速找回工作状态

长假结束恢复工作,我们来分析下用了多久才找回工作状态的,上班前俩天都在倒睡眠,上午十点前都是困倦的状态,整个人提不起精神,明明经历了7天的长假,在假期前还立下了各flag,励志让自己假期结束后满血进入工作状态,事实是假期什么都没做,假期结束后更加不想上班。

长假后对于工作的抵触心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,它是身体在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综合体现,被称为职业倦怠症。

今年5月28日,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“职业倦怠”列入到最新发布的《国际疾病分类》第十一次修订版,并认为“职业倦怠”已成为“现代社会中讨论最广泛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”。

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更新的《国际疾病分类》中,WHO也将“职业倦怠”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种在工作中出现的症状:1. 感到精力耗尽或精疲力竭;2. 与工作的心理距离增加,对工作产生消极、愤世嫉俗的情绪;3. 职业效能降低。

如果在长假结束后,你也有以上三种症状,那么很可能是得了职业倦怠症,下面我就来分析下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。

职业倦怠症产生的原因

早在1997年,马斯拉琪与加拿大组织心理学家米歇尔·P·莱特(Michael P. Leiter)共同提出了“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”,认为“职业倦怠”感的产生,与六个方面的“不匹配”有着密切关联。

当工作量超负荷,对工作任务的进展失去控制,没有得到理想的报酬,没能与同事建立积极联系,工作绩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以及与公司价值观产生冲突时,以上这些情况出出现时,我们会表现出明显的“职业倦怠”感。


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,在长假结束后工作进入不了状态,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:

1、长假后本能的抵触工作

马斯洛认为人类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分为俩大类,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,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。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,称为高级需要。

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,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,而高一层级的需求就会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,不断的需要社会的认同感,成就感来满足自己。

显而易见,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够获得每一个层级的马斯洛需求

在我们长期不工作的状态下,我们自我满足于低需求,但是一旦进入工作后,通过外界的环境影响和同事之间的对比,我们本能想要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,这就需要不断和自身的惰性对抗。

这个对抗的过程往往发生在长假结束后进入工作的前俩天,因此这个时间我们的部分的精力都在跟自己的惰性对抗,同时还要找回之前工作的状态,整个人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。

2、对自己假期的预期过高

每个假期的开始前,我们都幻想着假期可以整理房间,看自己喜欢的书,梳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,在假期结束后鸡血满满的回去上班。

可事实上,在工作日繁忙的你,在周末是不可能按照计划规律的学习的,而过于放松的假期产生的懈怠情绪一直延续到了工作开始。


我们以为平时的拖延是因为没有时间,但是真正假期的来临,我们反而越懒没有工作日效率高。

周一到周五,我可以每天6点起床看书写作,白天处理工作事情的间隙,发三篇微头条,一篇悟空问题,晚上睡前给孩子读绘本,顺便做复盘。而有充足时间的周末和假期,睡到和孩子一个时间起,然后等有意识应该写文学习时,已经下午5、6点钟,想象自己不完美的一天,算了明天再说吧。

真实的情况是,越忙我们生活越规律,但是越闲的时候,想要找回努力的状态,需要极强的自控力。

对于假期的预期过高,在这个时间里环境、心态、都让我们内心拒绝学习,拒绝规律的生活,反观工作日的我们是效率最高的时候

3、总认为明天比今天更适合努力

我们是否经常有这样的感觉,在年底时发现自己立的flag都没有实现,算了明年在重新开始吧。这个月没有实现目标,算了下个月好好努力。今天又没写完文章,晚上太困了,算了明天早起在写吧。


等到假期来临时,我们潜意识里总在想,先休息等下周在重新开始。

在我们的意识里,更好的我永远在新的一天,而不是当下的阶段。新的一天开始了,你并没有总结和反思改进自己,只是简单的开始一天,导致我们又一次的循环重复。

因此,放弃你寄希望于明天的想法,只有当下的时刻是你努力改变的最好时刻,给自己的每件事情都设置时间节点,包括你的假期时间,提前半天结束自己的假期,而不是放到第二天的早上。

那些高效率的人,都是怎么让自己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尼?

1、假期好好休息,提前半天结束休假

根据发表在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》上的一项研究表明,在非工作时间内,工作和休憩之间越近,情绪疲惫就越高。

因此在假期的开始我们需要完全脱离的工作好好休息,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彻底的脱离工作的状态,我们需要在假期结束的前一天让自己逐渐的适应即将开始的工作。


找出第二天上班要穿的衣服,梳理自己节后上班要处理的事情,在晚上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的休息,第二天提前十分到公司,适应工作的环境,并且在上午的时候接受自己不再状态。

第一天上班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处理高难度复杂的工作,试着与工作相协调,把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安排在你精力满满的时候。如果你不习惯在早上工作,那就利用早上的时间来和大家交流,工作的事儿下午恢复状态再说。

准时下班,第一天我们还是要找回工作的状态,保持放松和专注,然后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你平常的节奏。如果你觉得今天该干的干完了,回家睡觉就行,假期的第一天不是你表现完美无瑕的时候。

2、学会用精力管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

《在办公室外思考》的作者说,在如何衡量工作方面,其实我们退化了。如今的人们,还不如狩猎时代活得逍遥自在。因为在狩猎时代,人类只要专心狩猎,在抓到满足1天所需的猎物之后,就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闲暇时光。

而且那个时候,狩猎需要高效的专注力,能够分辨百种声音,感官灵敏,并且要有一定的狩猎技术。所以,他们的一天是高效集中工作几个小时,完成一天的工作量,彻底的放松休息,第二天精力充沛继续开始工作。

但是现在的职场人的工作是,每天要做够8小时,甚至额外还要加班2小时,这种工作的模式导致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我们在公司呆的时间长,我们工作就效率高,可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每天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仅仅5个小时,过了这个时间我们的效率和水平会直线下降。

因此我们每天将自己重要的5件事情列出,当天完成这5件事情后就不要在安排其他的工作了,让自己彻底的放松。

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自己的写作习惯,天黑了就不工作。早晨起来写小说跑步做翻译,下午两点左右结束,接着就随心所欲。

就因为这样的精力管理,村上春树写出了一本又一本长篇小说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畅销奇迹。

3、运用大脑“显意识”一次处理一件事

《七堂思维成长课》里提到:人的潜意识大脑容量很大,但我们平常工作用到的是显意识,而对于这部分,大脑的存量极其有限。

说白了就是我们一次只能够处理一件事,如果同时处理超过2件事,结果是任何1件事都做不好。

《七堂思维成长课》中提到,如果我们每天早上起来要写今日待办事项,把这些事情写下来是第一步,把做完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划掉是最后一步。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保证待办事件中只有一件事是自己可见。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断给自己制造事情做完了的积极反馈。

仔细想想是否我们很少有完成工作的感觉,似乎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。一想到这种感觉我们全身细胞都在抵触。

而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制造完成工作的感觉,并且腾出时间来让自己休息放松。这就要求我们高效的过好今天,不要总是担忧自己还有很多完不成的工作。

4、运用“峰终效应”提升积极感

“峰终效应”是指当我们在购物或在餐厅用餐时,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—即使发生了诸多令你不愉快的事,但最终你还是会因为过程中的一点小惊喜而对此次活动有个好印象。

在星巴克购买咖啡时,兴许你会因为太多的排队、等候时间过长、没有位置落座等因素而感到不愉快。

但当轮到你点单时,服务员依然会给你温暖的微笑、贴心的服务,最终你也会品尝到美味的咖啡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店员的微笑就是“峰”,高质量的饮品就是“终”。那么就算你的确有了不愉快的体验,但“峰”和“终”对你的影响却更大。

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开心的,所以人们就忘记了之前的痛苦经历,这就是为何星巴克人流量如此之大却依旧有很多顾客的原因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说:

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,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,另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。

峰终效应和缓解职场的倦怠有什么关系呢?

如果你的一天是在加不完的班、处理不完的事情中结束的,那么可想而知你的第二天早起后是一种什么状态。相反你的一天如果是完成了xx件事,推进了xx件事,并且遗留的工作也有了处理方案,这样一种状态结束一天的工作是否第二天会积极的主动的工作呢?

因此,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,比如长假结束前杜绝后悔和懊恼,或是抵触上班的情绪,而是选择梳理自己的成就,在长假中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,同时梳理工作中有哪些事情已经完成并得到肯定,这样自己就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期待。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