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757年深秋,烽火把整个大唐烧得支离破碎。
河南亳州城门,一个白发苍苍的青衫老者牵着瘦驴默默前行,背影在逃难的人潮中格外孤独。
没人知道,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,是名震天下的诗人王昌龄。
更没人想到,几日后刺史府的寒刃竟将他的生命定格于此——酒杯碎裂处,大唐诗坛的星光也熄了一颗。
少年:寒门奇志震诗坛
公元698年,山西太原一户农家少年扔下锄头。
他叫王昌龄,字少伯。
20岁那年他想修仙成道,登上了嵩山绝顶。
可山中三年,仙影不见,边关狼烟却接连不断。
青年一把撕了道经——“若不能守护山河,修道何用?”
26岁的他纵马踏破万里黄沙。
玉门关外,胡杨树下,他写下那句沸腾血液的文字: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风雪染透他的衣襟,淬成了《从军行》《出塞》那些金戈之诗。
他举盏痛饮,高喊:“笔便是我的剑!”
长安:青云路竟是迷途
当王昌龄回到长安时,整个都城都在传唱他的诗篇。
从深闺丽人到戍边将士,谁不会念两句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?
他的考场更是得意:29岁进士及第,之后又登博学宏词科。
可这位“学霸状元”却被困在九品芝麻官的位置上整整20年!
他痛恨朝中虚与委蛇的勾当。
当名相张九龄被罢黜,他拍案怒吼:“天下再无明镜!”
宰相刀笔一挥,他就被发配岭南瘴疠之地。
若不是大赦突发,他已是南国孤魂。
年过半百,安史战火吞噬山河。
他在龙标尉任上弃官归乡。
朝廷竟指其“临阵脱逃”,一张“永不录用”的判书,将他逐为庶民。
情义:醉生梦死真名士
但命运终是留给他一束光——诗坛知己。
公元740年襄阳,王昌龄听闻挚友孟浩然身患背疽。
他提酒翻墙而入,笑着捧杯:“生死何惧?不如大醉三天!”
孟夫子离世前仍笑骂:“贪嘴吃了几片大雁,害我少了与少伯痛饮!”
又一年洞庭湖上,王昌龄见有人醉醺醺地捞月要跳湖。
他一把拽住对方衣袖,惊呼未落,发现竟是李白!
酒中仙哈哈大笑:“青莲居士此命归君了!”
当李白被贬夜郎,他在渡口吟哦相送:
摇曳巴陵洲渚分,清江传语便风闻。
山长不见秋城色,日暮蒹葭空水云。
喋血:忠言竟引杀身祸
757年深秋,王昌龄途径亳州。
刺史闾丘晓坐拥重兵却见死不救,正对睢阳血战隔岸观火。
老者怒发冲冠,当面痛斥:
“若张九龄当初剪除安禄山,岂有今日浩劫?”
此言如刀刺向对方心脏。
五日后,闾丘晓设下鸿门宴。
酒过三巡,刺史突然拔出佩刃直刺而来!
鲜血浸透青衫,58岁的诗魂倒在血泊中。
为掩盖罪行,尸体被抛入护城河深暗处,上报称其“暴病身亡”。
直到河南节度使张镐亲查真相。
刀斧临头,闾丘晓哭嚎家中有八旬老母。
张镐冷笑如冰:“王昌龄的亲人,又当由谁奉养?”
棍棒之下,奸贼当场毙命。
可那道璀璨的星河,终究少了一颗星辰。
诗魂终越千年
王昌龄的好友辛渐,含泪整理出他的诗卷流传后世。
翻开那些诗篇,有边塞号角,更有山河涕泪:
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黄沙未能吞没的傲骨,终究刻进了民族的血脉。
他的一生是大唐盛衰的注脚——文星陨落之处,总见一个时代的血泪。
但那些灼热诗魂永远在警醒世人:当文字被染上鲜血,被斩断的绝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,而是一整个民族仰望星空的精神脊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