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赵云七十多岁在凤鸣山斩五将的桥段,就感觉赵老将军,简直神勇无敌。但最近我翻了翻正史,发现这事可能跟咱们想的不太一样。今儿咱就唠唠,这事儿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影儿,为啥民间会传得这么广。
先说说正史里的赵云。都知道《三国志》是记录三国比较靠谱的史书,可翻遍这本书,压根儿就没提过凤鸣山三个字,更别说斩五将了。书里写赵云的事迹,主要是长坂坡救阿斗、截江夺阿斗、汉水之战这些。就说汉水之战吧,赵云带着几十骑突围,还摆了个空城计吓退曹操,确实挺厉害,但跟斩五将比起来,好像又没那么传奇。
再说说年龄的事儿。正史里没明说赵云哪年生的,但后人根据他的经历推测,他大概生于公元166年,去世于229年,满打满算活了六十三岁左右。可《三国演义》里说他七十多岁还在打仗,这明显对不上啊。要是按小说里的时间算,赵云71岁得是237年,可他八年前就去世了,这时间线明显有问题。所以说,小说里的年龄就是为了突出他老当益壮,跟真实历史不一样。
那凤鸣山之战,有没有原型呢?查资料能发现,赵云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,确实参与了战斗,但他的任务是带疑军牵制曹真。当时他和邓芝从斜谷出兵,因为兵力太少打了败仗,回来还被贬了官。这场战役发生在228年,赵云那时候六十二岁,跟小说里的七十老将差着好几岁呢,而且也没斩将的事儿,说白了就是正常的军事行动,没那么多戏剧性。
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要问了,既然正史没这事儿,罗贯中为啥要编呢?其实想想也能明白,《三国演义》是小说,讲究的是好看。赵云在正史里虽然厉害,但戏份不如关羽、张飞多,读者可能记不住。罗贯中为了让赵云更出彩,就给他加了不少戏,像凤鸣山斩五将这种,就是为了突出他常胜将军的形象,让人物更符合尊刘抑曹的主题,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故事更热闹,更吸引人。
为啥这个虚构的情节,民间流传会这么广呢?我觉得跟咱们老百姓的喜好有关系。赵云在历史上就是忠勇的形象,老百姓喜欢这样的英雄,就愿意给他编点传奇故事。后来戏曲、评书又不停地讲,慢慢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。现在刷短视频,还有人讲赵云手撕韩德父子呢,点赞量还挺高,说明大家就爱听这种神勇的故事,跟是不是真的关系不大。
其实这事挺有意思的,正史里的赵云是个实实在在的将军,有胜有败,最后还被贬了官,有点悲情色彩。可小说里的赵云成了不老战神,七十多岁还能斩将立功,满足了大家对英雄的想象。有时候我就想,历史和文学本来就是两码事,历史讲究真实,文学讲究好看,咱们没必要非得较真儿哪个是真的。就像赵云,不管是正史里的他,还是小说里的他,身上那种忠勇的劲儿都是咱们欣赏的,这就够了。
现在再看凤鸣山斩五将的故事,我觉得更像是老百姓心里的一个美好愿望。谁不希望有个永远不败的英雄呢?就算知道是编的,听着也过瘾。其实好多历史故事都是这样,真真假假掺在一起,才成了咱们文化里有意思的一部分。要是全都是干巴巴的史实,那多没意思啊?